时间:2024-12-27 04:39:13 出处:综合阅读(143)
记者节十年细数记者装备的铅火变化一支笔,一张纸,光电和一个拥有记者天职的铅火j9灵魂。在记者装备“铅火”的光电年代,这就是铅火一个记者的全部。 数码相机,光电录音笔,铅火手提电脑……在记者装备“光电”的光电今天,科技为新闻传播插上了腾飞的铅火翅膀。 那些相伴他们出生入死,光电征战在“新闻”这一没有硝烟的铅火战场的战友,与他们共同经历了那些变迁的光电岁月。记者的铅火装备,在新闻的光电道路上伴随着他们的主人,在一个新闻记者渐渐老去的铅火时候,它们也随着新生代的出现逐渐被人们淡忘。然而,“老兵不会死去,他们只是渐渐的凋零”。老记者的j9“铅火”记忆 昏暗的光线,即使白天也需要亮着灯。七八间小房间里,为新闻事业默默付出的人正在工作。简陋的办公桌上,堆放着厚厚的纸页。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字句间,红色的笔画出了修改句型的符号。扫描仪,胶片发排机在嗡嗡声中忙碌地工作。 这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位于市区小北街物价局内的雅安日报社的老办公地点。 从雅安日报社编委周琨口中还原的旧报社是许多报社新人难以想像的。 “当时报社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采编部只有两个人,我和另外一位老记者。每天的新闻都是我和她轮流做记者和编辑。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些高科技的装备,我们出去采新闻都是一个人在外面跑一天,然后马上写稿子交回报社,由报社的编辑进行审查。编辑在交上来的稿件上画各种修改句型的符号进行修改。改完后,重新誊写好,交给排版人员。等他们在胶片发排机上发出胶片后,交给印刷厂印刷。”周琨对当年的采编流程仍然能清晰记忆。 在这种流水账般的描述中,隐约透露出设备简陋,工作条件困难的艰辛。 “我们当时没有相机,需要照片时都是去借相机进行摄影采访。那时候相机不像现现在的数码相机,拍得好不好马上就可以在屏幕上看见,有时候拍完照,把片子洗出来才发现没有可以用的照片。”周琨说,“后来我们都练就了一手绝活。一卷胶卷没用完,我们会把那些用完的胶片剪下来,剩下的胶卷重新卷好继续用。”这样的经历一直持续到新世纪前一两年。 新记者的“光电”激情 宽敞的办公室,明亮的灯光下,依旧是那些为新闻事业默默付出的人。独立的办公桌前,摆放着是各自的电脑。滴滴答答的按键声音,敲出一篇篇人们关注的新闻稿件。一台台电脑都在忙碌地工作着。这是位于八一路雅安日报社的新闻资讯中心。 “现在报社工作已经数字化了,我们都是用电脑直接写稿,传稿,传送图片。”在记者张毅眼中现在的报社已经初具数字化规模了。 “还记得上次采访,我和记者周昆已经在宝兴回雅安的路上了,被电话告知,宝兴道路塌方,我们立刻绕回现场采集了第一手资料,通过网络将图片和新闻稿件传送回了报社。这样保证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传回,让人们了解现场和事件。”说起近期报道的宝兴道路塌方事件,快捷的网络传输帮了张毅大忙。 “我不是装备最全面的,真正武装到牙齿的是我旁边的大哥周昆,他今天出去采访了。”张毅装备着数码相机等许多记者必备的装备,但却不是装备最全面的。“现在的相机镜头分几种:广角镜头适合大场景,如会议,晚会,事故。定焦镜头适合拍人像,中近景镜头适合拍特写……”张毅细致地讲解着数码相机镜头的分类,如数家珍。 编辑叶斌对于采访装备的变化深有感触。 2001年,报社购置了数码相机,开始了第一代记者装备的数码“过渡”期。但像叶斌一样的老记者,还是经常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一起使用。走在采访的路上,左边背的是数码相机,右边包包里装着胶片相机。这是这一时期记者独有的奇特画面。
相机是记者的“第三只眼”
2002年,元宵节刚过完,叶斌就接到老乡的电话,说芦山大山深处有个溶洞,里面景观非常奇特,他从朋友那借了一台当时算先进的数码相机,奔向了芦山进行探秘。 探秘的地方非常偏僻,“当时我们真是披荆斩棘,一路的艰辛就不用说了,全程我都把数码相机交给向导保管,那时候数码相机太精贵了,成了重点保护对象,害怕它受到损伤。”叶斌开玩笑说,当时就是把命丢了也不能让相机有任何闪失。 “溶洞里光线不好,当时的数码相机还不是单反,镜头反应慢,而且曝光也不好控制。因为用惯了胶片机,就把它带在了身上。每次用数码相机拍完一张,就用胶片机再拍一张。”回到报社后,叶斌把数码相机拍的照片拿出来炫耀,“结果被同事东按西按的,把图片删除了。第二天图片要上版,我大脑一片空白。”这时,叶斌想到了那台胶片机,“关键的时候还是我的‘死党’起了作用,救了我一命。” “胶片机和数码相机的过渡只有那么短短的两年(2002年-2003年),但这两年的相机生活是弥足珍贵的。”老叶回忆着那些短暂的时光。 “数码相机普及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照片拍出来效果不好,拍完照片后拿个U盘回报社,就能直接传输排版,真是方便多了。”数码技术的普及将曾经的辛苦回忆变成了今天的快捷。“今天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像。现在的网络技术那么发达,QQ、MSN、邮箱等,不管多大的照片,一两分钟就传送完成,太快了。”对比今昔,叶斌感慨万分。 记者职责的坚守 “科技的进步有优点也有缺点。拿电脑来说,你写新闻稿子即将完成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没保存好,电脑死个机,你又得重新开始。”雅安日报社编辑中心副主任钟春燕认为新事物有优点,也有缺陷。 随着科技的发展,记者的装备不断更新。记者装备是把双刃剑,善于利用它,则为新闻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果不善于利用它它也能带来危害。 “毫无疑问,科技的发展给记者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记者的装备要善于利用,只有懂得怎么去使用它,才能说真正地‘武装’起来了。但是记者的根本原则,根本职能没有变,记者这个职业需要那些有新闻理想的人去守护。”钟春燕总结说。 实习生王侃/文记者熊蕊/图
上一篇: 粤港澳大湾区首开增城西至非洲“班列+班轮”模式海铁联运
下一篇: 2025年广州迎春花市期间如何实施交通管制?意见征集中→